《三國演義》中的全部人物綽號
魏
曹操:亂世奸雄,治世能臣,阿瞞,亂世梟雄
司馬懿:司馬老賊,塚虎
許褚:虎癡虎侯(曹操)
典韋:古之惡來(曹操)
張遼:古之昭虎
龐德:白馬(與公孫瓚同,三國誌有記載)
夏侯惇:完體(彌衡)盲夏侯天之奇才
夏侯淵:虎步關西
曹仁:要錢太守(彌衡)世之福將
荀彧:(曹操稱)吾之子房
鍾會:(司馬昭)吾之子房
曹彰:黃須兒(曹操)
曹爽:富家翁(自封)
曹衝:神童
孫禮:刺虎(曹睿)
夏侯茂:鴨(諸葛亮)
杜預:左傳癖
李典:(軍中稱)
徐晃:無敵
賈詡:鬼狐
郭嘉:鬼才
桓範:智囊
荀玉:王佐奇才
吳
孫權: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關羽)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
孫堅:江東猛虎
孫策:小霸王
周瑜:周郎
陸遜:白麵書生(關羽)
魯肅:老實人(周瑜)
呂蒙:吳下阿蒙(魯肅)
甘寧:錦帆賊
張昭:江東二張
張紘:江東二張
陸績:懷橘之陸郎(諸葛亮)
孫尚香:梟姬
蜀
劉備:大耳兒(呂布)織席販履之夫(袁術)魚(自封)、龍(曹操)使君、皇叔(獻帝)梟雄
劉禪:(小名)阿鬥/後主
諸葛亮:臥龍、伏龍(司馬徽)神人(魯肅)水(劉備)諸葛村夫武侯
龐統:鳳雛(司馬徽)非百裏之才(諸葛亮)
關羽:神人(華佗)美髯公(獻帝)虎父(自封)五虎(劉備)萬夫莫敵(曹操)武聖,紅臉賊
張飛:五虎(劉備)環眼賊(呂布)莽張飛
趙雲:五虎(劉備)一身是膽(劉備)白衣虎威,常勝
馬超:五虎(劉備)錦馬超,馬兒(曹操)神威(羌人)
黃忠:五虎(劉備)老卒(關羽)神箭手今世養舒
魏延:反骨(諸葛亮)
薑維:鳳(諸葛亮)幼麟
馬良:馬氐五常,白眉最良
秦宓:天辯(自封)
其他
公孫瓚:白馬
高順:陷陣營(高順的一個部隊是叫陷陣營)
顏良:河北四亭柱
文醜:河北四亭柱
高覽:河北四亭柱
張頜:河北四亭柱
華歆:龍頭
邴原:龍身
管寧:龍尾
何進:何屠(董太後)
張燕:黑山賊
黃祖:雕像(彌衡)
華佗:神醫(虞翻)
呂布:三姓家奴(張飛)鷹(陳登)人中呂布,溫候
潘鳳:上將(韓馥)
司馬徽:水鏡先生,好好先生
文淑:阿鴦
袁譚:逐犬(曹操)
袁潭:逐犬(曹操)
袁尚:逐犬(曹操)
劉琦:逐犬(曹操)
劉棕:逐犬(曹操)
於吉:神仙
張角:天公(自封)太平道賢良師
張梁:地公(自封)
張寶:人公(自封)
張魯:五鬥米師君(自封)
張讓:阿父
人物詳細介紹
諸葛亮
外號“臥龍”,指正在沉睡的龍。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言:“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然其又言:“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也”。所以,諸葛亮縱然一生鞠躬盡瘁,也未能一統天下。
龐統
外號“鳳雛”,指沒有長成的鳳凰。龐統是當世之人傑,和諸葛亮齊名,隻可惜英年早逝,被人用箭射死在落風坡。
司馬懿
外號“塚虎”,指盤伏在石塚中的猛虎,比喻待時而起的絕世之才。司馬懿少有奇才,善於隱忍、深藏不露。最終在曹操、曹丕父子相繼逝世之後,成為實際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關羽
外號“美髯公”、“關公”、“武聖”。《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薑維
外號“幼麟”,指正在成長的麒麟。薑維智勇雙全,羅貫中認為他“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諸葛亮死後掌兵二十餘年,十餘次北伐,但最終獨木難支、功虧一簣。
司馬徽
外號“水鏡先生”,作為當時的名士,他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為人清雅、學識廣博,有知人之明,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等人,堪稱三國時期第一獵頭,因此受到世人敬重。同時他還有“好好先生”的外號。
郭嘉
外號“鬼才”,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功勳。隻可惜命運短暫,年僅 38 歲便不幸去世。
夏侯惇
外號“盲夏侯”,因在征伐呂布時被箭射傷左眼,人們以此稱呼他。但他非常討厭別人這樣稱呼,每照鏡則怒,輒撲鏡於地。
許褚
外號“虎癡、虎侯”,因其“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而得名。許褚一生忠誠,前期負責曹操護衛工作,曹操去世後被曹丕任命為武衛將軍,負責宮中安全。曹睿繼位時封其為牟鄉侯,不久去世,諡曰壯侯。
典韋
外號“古之惡來”(惡來是商紂王大臣,以勇力聞名)。典韋相貌魁梧,膂力過人,被曹操稱之為“古之惡來”。
與典韋外號相近的是張遼,被曹操稱為“古之召虎”(召虎即召穆公,周朝諸侯國召國君主之一)。張遼是“五子良將”之一,曾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介紹
曹操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 211 年),先後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形象上是一個既凶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他深通兵法,善於用兵,施謀用策,以弱勝強,先後消滅除劉備、孫權以外的大小軍閥,統一大半個中國。人生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司馬懿
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裏(今河南溫縣西)人。三足鼎立局麵形成後,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為太子中庶子。曹丕死後,曹睿即位,封司馬懿為舞陽侯。227 年 2 月,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司馬懿當機立斷,率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餘,新城仍為魏占有。231 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馬懿與諸葛亮祁山鬥智,成功抵製了諸葛亮的進攻。239 年春,魏明帝病危,曹芳即位。249 年正月,曹爽兄弟挾小皇帝外出拜謁高平陵,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一派。251 年,司馬懿病死,但司馬氏勢力早已在朝中紮下根基,其子孫仍把握曹氏朝政。
劉備
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後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再奪漢中。公元 221 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為替關張二人複仇發兵出擊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漢國元氣大傷。公元 223 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 63 歲。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製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 年),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策。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取荊州,劉備兵敗。諸葛亮趕赴柴桑,同魯肅、周瑜等勸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建安十六年,劉備率兵入益州,次年與諸葛亮會師,攻取成都。蜀漢章武二年(222 年),劉備兵敗夷陵,次年病亡。諸葛亮奉遺命輔佐後主劉禪。建興三年(225 年)進軍南中,采用攻心為上、攻戰為下的方略,使孟獲等心悅誠服。五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自統大軍 10 萬,進駐漢中,準備攻魏,六出祁山,於建興十二年春統軍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所率 20 萬魏軍對峙於渭水南。八月,因積勞成疾,卒於軍中。
孫權
字仲謀,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山越,穩定江東六郡局勢。208 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複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勝利。221 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麵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麵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漢軍。252 年病逝。作者羅貫中通過一係列生動事例,塑造出一位外表獨特、膽識過人、治國有法、治軍有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