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版本及相關研究
一、版本概況
自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問世以來,流傳甚廣,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種,清代刻本有七十多種,可謂古代小說中版本數量最多的。其版本大致分為三種:《三國通俗演義》《三國誌傳》《毛宗崗父子評改本〈三國誌演義〉》。
二、主要版本
1. 《三國通俗演義》(“羅本”):為明嘉靖壬午本,早在唐末三國故事已在民間流傳,北宋出現專講三國分立故事的說話人,元朝有《三國誌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在此基礎上編撰出《三國誌通俗演義》,一問世便有許多刊本。
2. 《三國誌傳》:形態多樣,萬曆至天啟年間的各種《三國誌傳》本(“俗本”)雖晚於嘉靖壬午本,但所宗祖本刊刻年代更早。
3. 毛宗崗父子評改本《三國誌演義》(“毛本”):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加以修改,附上評語,成為 120 回本,有《第一才子書》之稱,近代人民文學出版社以此為基礎進行整理,雖存在“技術性錯誤”,但仍是發行量最大的版本。八十年代以來,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理本三國演義》受到高度評價,是至今最好的版本。
三、版本研究成果
70 年前,鄭振鐸提出嘉靖壬午本為《三國演義》最早刊本,作者為羅貫中。1995 年,張誌和發現《明書林黃正甫刊〈三國誌傳〉》版本,比嘉靖壬午本早 20 年,被認為是祖本,對作者提出質疑。近年來,國外學者魏安對各種非毛評版本進行研究,認為元末明初羅貫中寫成原本《三國演義》,演化為現存各種版本的共同祖本。
四、版本影響及現狀
在很長時期裏,文學史、小說史論述《三國演義》時主要針對毛本,附帶提及嘉靖本,對其他明代刊本不屑一提,影響了研究總體水平。現在市場上通行多種版本,如嘉靖元年刊本等,這些版本形成龐大體係,是了解、研究並傳播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五、《三國演義》主旨思想
1. 表現權力、正義和道德衝突,追求社會公正、道義和人類善良。
2. 塑造多種人性品質,強調人性複雜性和多樣性,追求美好品質。
3. 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強調國家和民族榮譽尊嚴。
4. 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為了解古代曆史文化提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