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與之區別與聯係
一、《孫子兵法》簡介
《孫子兵法》又稱《吳孫子兵法》《孫子》《孫武兵法》,由孫武撰。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後流亡到吳國,輔助吳王經國治軍,顯名諸侯,被尊為“兵聖”。此書被譽為“兵學聖典”和“古代第一兵書”,是現存最早的兵書,曆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孫子曰”開頭,按專題論說,有中心,有層次,邏輯嚴謹,語言簡練,文風質樸,善用排比鋪陳敘說,如寫軍隊的行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軍爭篇》),既貼切又形象,且音韻鏗鏘,氣勢不凡,故劉勰稱“孫武兵經,辭如珠玉”(《文心雕龍·程器》)。
二、《三十六計》簡介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係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辟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區別
1. 成書年代:《孫子兵法》成書於公元前,離現在 2500 多年,至少在公元前 506 年柏舉之戰時就有了;《三十六計》原來最早出現叫“三十六策”,出現在《南齊書——王敬則傳》,兩者差了一千年。
2. 作者:《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三十六計》的作者未知,是中華民族先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3. 內容側重:《孫子兵法》更多的講道,講理,講規律;《三十六計》更多的是講術。
四、聯係
1. 理念相通:如《孫子兵法》在《九地篇》說“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意思是統帥帶兵,按作戰計劃作戰,重要事情像抽梯子一樣先斷士兵後路,讓其置之死地而後生,這與《三十六計》的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理念一致,說明兩者有必然的密切聯係。
三十六計故事——瞞天過海
相傳,唐太宗曾率軍遠征遼東。大軍到達海邊,太宗見滄海茫茫、一望無邊,難渡過去,心急如焚。大將薛仁貴請太宗到海邊五彩營帳中歇息,與文武百官飲酒作樂,使太宗忘記憂愁陷入酣睡。太宗醒來後發現已在乘船渡海且即將到達彼岸,原來薛仁貴擔心太宗因大海阻隔放棄東征,便瞞著他指揮大軍渡海,後人將此故事稱為“瞞天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