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主要內容及藝術特色
一、題材與主線
《三國演義》以三國爭雄為題材,通過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到晉統一三國為主線,成功塑造了一批英雄人物的不朽形象。
二、人物形象
忠義典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以“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為畢生宗旨,如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能得心應手;關羽義薄雲天,“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流傳甚廣;張飛心直口快,帶有天真、莽撞色彩。
不忠不義典型:董卓、曹操等,作者竭力鞭撻,他們的行為與忠義典型形成鮮明對比。
三、曆史背景與時代變遷
曆史風雲: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 105 年的曆史,以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寫法隨特點變化,緊張激烈又有張弛。
社會矛盾: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曆史巨變,如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十八路”諸侯聯軍征討董卓實則勾心鬥角。
四、小說結構與內容劃分
全書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背景上上演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麵,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裏行間。
五、創作特點與主題思想
依史演義:創作目的是描繪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敘事起於漢靈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比較完整地敘述了三國興亡曆史。
主題體現:主題思想是人們對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對暴政的意願,是民族思想和正統思想的反映,以人物為載體衍繹了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係的核心因素。
六、藝術成就
軍事政治描寫:擅長描寫戰爭,能寫出不同戰爭的特點,注重描寫戰略戰術運用和主觀能動性發揮,如在戰爭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使戰爭描寫有張有弛。
人物塑造: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奸詐,張飛莽撞,劉備“仁”的體現等。
七、主題曲與電視劇
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以明朝文學家楊慎所作《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為詞,穀建芬作曲,深情激昂,以古典樂器營造濃厚曆史氛圍,“浪花淘盡英雄”等詞句表達對曆史變遷的感慨,與《三國演義》劇情緊密相連,被廣大觀眾喜愛傳唱,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上的經典之作。
電視劇《三國演義》:以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和人物活動為材料,九十多年興亡史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穿插魏蜀吳紛爭,形成完整大故事,傳統章回小說結構前後呼應,首尾一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