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文學瑰寶的多麵呈現
一、文學特點
采用淺近文言,明快流暢且雅俗共賞。
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
以宏偉結構,將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二、創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蕩造成的悲慘局麵,由此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曆史小說。
三、人物介紹
曹操:(155 年—220 年 3 月 15 日),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 211 年),先後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形象上是既凶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小說在揭露和批判他惡德的充分表現其作為奸雄的才智與膽略,具有卓然超越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
司馬懿: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裏(今河南溫縣西)人。三足鼎立局麵形成後,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為太子中庶子,經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曹丕死後,曹睿即位,封司馬懿為舞陽侯。227 年 2 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後歸附魏國的。
四、作品鑒賞
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核心因素。
如劉備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劉備是小說中心人物,也是“仁”的體現者,小說第一回介紹他“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麵如冠玉,唇若塗朱”,後來“跨下黃鬃馬,手掣雙股劍”,構成整體形象。作品不僅通過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其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更主要的是渲染其寬厚仁義的特點,作者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仁”的典型來塑造,“仁”是其性格基調,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
五、全書簡介
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末期開始描寫,至西晉初期國家重歸統一結束,以魏(曹操)、蜀(劉備、諸葛亮)、吳(孫權)三個政治、軍事集團的形成演變、矛盾鬥爭為主線,最後由魏的替代者晉統一全國。在廣闊社會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對後世軍事政治謀略產生深遠影響。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由多個獨立故事逐漸組合而成,與單一作者撰寫的小說形式不同。宋元時代三國故事已在民間流傳,說書人取材豐富,內容不斷充實,人物形象逐漸飽滿,最後成書。它開創了曆史小說先河,代表最高成就,此後文人紛紛效仿,神魔小說《西遊記》、講史小說《水滸傳》等皆受其影響,至今仍享有盛名。
六、作者簡介
羅貫中,明朝人(約 1330—約 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籍貫有山西太原府、山西省祁縣、山西省清徐縣、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等說法。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據說與施耐庵合著《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生於元末明初封建王朝時代,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無記載,僅在明代賈仲明編著的《錄鬼簿續編》中有“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複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的記載。從《三國演義》中可體現其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等,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展現出其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