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道理啟示:
一、劉備的成功之道
劉備從賣草席發展到一方霸主,靠的是能忍,有好兄弟,有好名聲。
二、孫權的成功因素
孫權能成功,得益於三世積累,擁有雄厚資本。
三、曹操的卓越之處
曹操是三國最厲害的人物,會用人,手下文臣武將無數,自己又文滔武略。
《三國演義》大致分為五大部分:
一、黃巾起義
描寫東漢末年的動蕩開端。
二、董卓之亂
揭示亂世的混亂與危機。
三、群雄逐鹿
展現各路英雄的崛起與爭奪。
四、三國鼎立
呈現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對峙。
五、三國歸晉
述說天下最終歸於晉朝的曆史結局。
擴展資料:創作特點與美學局限
繼承傳統史學實錄精神,“七實三虛”取材,大曆史事件依史冊,人物性格經曆符合史實。
寫作主體無曆史文學區分意識,文本混淆曆史文學元素,先天美學觀念局限致其成為混合性文本,但仍隱含曆史理性和辯證邏輯。
具體事例與道理啟示
一、空城計
告訴我們打敗自己的往往是自己,失敗時要從自身找原因。
二、桃園三結義
不論小事大事,誌同道合之人相助能快速解決問題,關羽張飛為劉備蜀國基業立大功。
三、煮酒論英雄
有遠大抱負的人會朝目標努力,不會計較小事。
四、三顧茅廬
成功辦成一件事不易,需有耐心、知難而進,劉備打動諸葛亮終得助力。
五、舌戰群儒
知識不僅要會,還要會表達才能勝利,要有高瞻遠矚、統領全局的格局。
六、草船借箭
要善於利用各種條件,包括對手性格和氣象條件來提升自己能力。
七、七擒孟獲
寬容待人、善於饒恕別人可獲真心。
作品主題
一、傳統文化精神體現
以人物為載體演繹仁、義、禮、智、信、勇等傳統文化核心因素,如劉備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等。
二、曆史發展規律揭示
通過魏、蜀、吳三國故事,揭示“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曆史規律,從“周末七國分爭”至清代符合此規律。
三、“擁劉反曹”思想傾向
以蜀漢為中心,突出劉備“仁君”形象和諸葛亮“賢相”形象,體現人民群眾擁護明君、向往和平,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
四、“信義”思想宣揚
通過“桃園結義”故事,宣揚劉關張義氣,“義”思想貫穿整部作品,尤其通過關羽形象體現。
《三國演義》道理啟示:
一、事業成功關鍵
曹操自身能力強,有政治眼光,善於用人用權用謀,穩定北方統治,最終實現曹魏一家獨大,說明事業成功關鍵取決於自己。
二、經得起失敗
曹操赤壁之戰慘敗後能正確麵對,吸取教訓,重整旗鼓,為下一步發展做好人才儲備,打破孫劉聯盟,說明經得起失敗才能贏得成功。
三、選擇比努力重要
諸葛亮才華橫溢但選擇劉備,雖殫精竭慮仍偏安一隅,而曹操順應曆史發展,說明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四、酒香也怕巷子深
諸葛亮隱居時善於宣傳包裝,聲名遠播,說明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善於自我宣傳。
五、才華不夠形象補
劉備雖才能不足,但打造“愛民如子”形象贏取人心,得諸葛亮忠心輔佐,說明才華不夠形象補。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的道理
一、人性的複雜多樣
書中英雄人物性格多樣,既有英勇智慧,也有陰險狡詐,告訴我們現實生活中人性複雜多變,應全麵認識他人和自己。
二、權謀與智慧的運用
三國背景下展現各種權謀智慧較量,告訴我們現實生活中要運用智慧策略處理問題,把握時機爭取最優結果。
三、忠誠與背叛的價值抉擇
關羽的忠誠、呂布的背叛等探討價值抉擇,告訴我們忠誠信任重要,麵對困境誘惑要堅守原則。
四、團隊合作與團結的力量
三國中團隊合作團結的勢力易取得成功,如劉備蜀漢集團,告訴我們團隊合作團結力量大,能克服困難取得勝利。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通過豐富情節和人物形象,展示人性、權謀、忠誠、團隊等道理,對現實生活有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