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精彩片段集錦
一、溫酒斬華雄
忽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袁紹問誰敢出戰,袁術背後俞涉請戰,紹喜,令其出馬,不三合,俞涉被斬。韓馥薦上將潘鳳,紹令出戰,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斬,眾皆失色。
此時,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人視之,見其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麵如重棗,聲如巨鍾,立於帳前。袁紹問其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袁紹問其現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袁術大怒,欲將關羽打出,曹操止之,曰:“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
曹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後人有詩讚之曰:威鎮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冬冬。雲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此戰鬥中,作者不著意寫戰場,而是著意寫會場,會場空氣和人們情緒受戰場支配,虛實結合,把戰場和會場緊密相連,對英雄人物塑造起到傳神壯威的作用:
虛實結合,有利於在有限篇幅取得更大容量,擴大表現內容,豐富作品思想藝術,揭示諸侯聯軍內部複雜性,使中心人物形象在複雜矛盾關係中凸顯。
從會場角度寫戰場,節省筆墨,便於取舍,抓住傳神之處,突出精彩側麵,以虛寫實、以實補虛,雖未詳細描寫交戰過程,但戰爭場麵和氣氛依然讓讀者身臨其境,中心人物關羽敏捷、威猛的英雄形象淋漓盡致。
二、曹操煮酒論英雄
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聚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
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曆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
玄德曰:“備肉眼安識英雄?”操曰:“休得過謙。”玄德曰:“備叨恩庇,得仕於朝。天下英雄,實有未知。”操曰:“既不識其麵,亦聞其名。”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操笑曰:“塚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生,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稱八俊,威鎮九州:劉景升可為英雄?”操曰:“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為英雄乎?”操曰:“劉璋雖係宗室,乃守戶之犬耳,何足為英雄!”玄德曰:“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玄德曰:“舍此之外,備實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
此段故事發生在曹操勒殺呂布後,劉備稱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獻帝稱其為皇叔。謀臣勸曹操早除劉備,曹操實則有所顧慮,於是有此考驗。那日風雨變化,天外龍掛,曹操指天為題,以龍的變化暗指英雄行為,直指劉備痛處。劉備假裝糊塗,搪塞曹操,如袁紹、袁術等,皆被曹操駁回。最後曹操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一言石破天驚,劉備變了顏色,匙箸落於地,幸得天有驚雷,劉備掩飾過去。
此段描寫雖篇幅短小,卻把曹操和劉備兩人物活然於紙上。曹操如升龍,躍於雲上,虎視天下,措辭張揚;劉備似隱龍,在談吐中步步後退,危急時刻又能急中生智。
三、重要戰事及事件
1. 官渡之戰:劉關張三人重會之後,曹操點兵進攻袁紹,兩軍對峙於官渡。袁紹不聽許攸分兵襲擊許都的建議,許攸棄袁紹而投奔曹操。曹操采納許攸之計,領兵燒了袁紹在烏巢積屯的糧草,袁紹軍大敗,部下張郃、高覓投降了曹操。
2. 溫酒斬華雄(關羽的勇):曹操、袁紹等八路諸侯與呂布對峙於汜水關,呂布部將華雄殺得聯軍損兵折將。關羽請求上陣,曹操令人斟上熱酒為其壯行。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不一會提華雄頭顱擲於地上,而酒還是熱的,盡顯關羽之勇。
3. 三顧茅廬:劉備與關、張前往南陽隆中請諸葛亮出山。第一、二次都撲空。第三次去時正遇諸葛亮晝寢未起,張飛忍無可忍,要放火燒房,被關羽勸阻。劉備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醒來,又去後堂更衣,半晌才出。劉備向他求教,諸葛亮為劉備禮賢下士之舉所感動,獻以據蜀、聯吳抗曹之策,隨劉去新野,發表了著名的《隆中對》。
4. 舌戰群儒(孔明之智):為聯吳抗曹,諸葛亮前往柴桑遊說孫權,舌戰群儒,並答應抗曹勝利後將荊州等九郡劃歸東吳。孫權允諾,令周瑜領兵抗曹,周瑜帥兵往夏口,劉備移兵樊口,共拒曹操。
5. 失街亭:馬謖自告奮勇去守街亭,犯低級錯誤被司馬懿打敗,蜀軍被斷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6. 空城計:三國中後期,諸葛亮出兵討伐魏國,因要地街亭失守,滿盤皆輸,被迫撤兵。司馬懿大軍追至,孔明手下將領士兵基本調完,隻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他命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獨自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疑心有伏兵,調頭撤兵,諸葛亮躲過一劫。
四、計策相關
1. 濮陽攻曹操:呂布聽聞曹操被火燒傷肢體到寨身死,點起軍馬殺奔馬陵山。將到操寨,一聲鼓響,伏兵四起,呂布死戰得脫,折了好些人馬,敗回濮陽堅守不出。曹操將計就計,詐言自己身死,引呂布來攻,伏兵於馬陵山中,候其兵半渡而擊之。
2. 賈詡破曹操:賈詡料知曹操之意,勸張繡來日令精壯之兵飽食輕裝,盡蒙於東南房屋內,卻教百姓假扮軍士,虛守西北。夜間曹操在東南角爬城,俟其爬進城時,一聲炮響,伏兵齊起,欲擒曹操。
3. 董承觀詔:董承覽詔後,涕淚交流,寢不能寐,反複查看詔書,無計可施,放詔於幾上沉思滅操之計,忖量未定,隱幾而臥。
4. 曹操驗袍帶:董承辭操歸家,在書院中反複查看天子賜的袍帶,並無一物,心疑,放於桌上反複尋之。